主编:罗子俊(人文学院)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石刻文献与河洛文化论稿
作者:王东洋(人文学院)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内容简介:
河洛地区的石刻文献保存着重要的政治、社会、文化和民族等信息,承载着当时的“社会主导文化”和“国家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成为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选取河洛地区出土的重要石刻文献,探讨石刻文献与河洛文化传承的内在关联,选题新颖,视角独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分为四个专题。甲篇关注洛阳汉魏石经与《晋辟雍碑》,探讨了汉魏石经的种类、地位及其在十六国北朝政局演进及文教发展中的作用,揭示《晋辟雍碑·碑阴》所反映的几个问题。乙篇关注北魏洛阳时代,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提出新解,对迁都洛阳“草率说”提出质疑,对孝文帝迁都洛阳至隋王朝之间的胡姓与汉姓变迁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北魏洛阳时代的水运建设及其对隋唐大运河的影响进行了探究。丙篇关注洛阳新出富弼家族墓志,由此考察北宋大族的迁徙与兴衰,由墓志出发系统探讨了富弼的政治、军事、外交及赈灾思想。丁篇关注忠孝文化与民间信仰,由一年一度的洛阳关林朝圣大典反思历史上关羽评价的演变,通过研读《孝经》论述孝道与治国、河洛文化与孝道文化的关系,由洛阳民俗博物馆新获老子木雕神像看河洛地区民间老子文化信仰。
该书获得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隋唐洛阳文学研究
作者:许智银(人文学院)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内容简介:
隋唐时期河洛文学成就和隋唐洛阳的都城地位息息相关,当都城繁华时,文学异彩纷呈,诗歌、辞赋、散文、小说等百样生花,一旦都城遇变受创,文学的内容风格便走向清寂闲适,隋唐洛阳的都城文化是隋唐洛阳文学的风向标。
诗歌华章中的隋唐里坊面貌历历在目,街道景观自有格调,咏洛辞赋撷取洛阳都城的一隅一端精雕细琢,多角度立体地完成了对王朝政治礼教的全面礼赞。官僚文人的奉和应制之作,对文学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市井小说中的各类奇闻逸事颇具生活气息,东都洛阳的官僚体制造就了文人群体的闲适,形成了以白居易为中心的闲逸唱和。隋唐洛阳的文学形式丰富,绮丽多幻,与都城文化相辅相成,熠熠生辉。
该书获得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孔颖达与《诗经》学研究
作者:韩宏韬(人文学院)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内容简介:
受西化学术思想的影响, 现代《诗经》学往往倾向于将文学与经学对立,将《诗经》视为绝对艺术性的审美文本, 这不仅不符合传统《诗经》学的历史, 而且也很容易将现代《诗经》学研究导向狭隘和庸俗。本书将孔颖达《诗经》学的相关文学论述文献作为我们《诗经》文学研究的基点,不仅表明学术研究的历史连续性, 而且所揭示出的古今的差异也构成一种历史张力。继博士论文《<毛诗正义>研究》之后,本书具体对孔颖达的学行、著述进行考证、辨伪和分析,梳理其《诗经》学的体系,揭示其价值取向及思想内涵,并在孔颖达《诗经》学视野下,对《诗经》的文本构成、风格审美和主题阐释进行多维度考察。本书具有前沿性,发掘了学界较少关注的文献资料,不仅为学界提供新材料,而且为研究孔颖达提供新思路。本书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将中华史观运用于孔颖达《诗经》学研究,探讨他的天道观和革命论,据此可以观照孔颖达《诗经》学的思想、特征和价值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本书大部分篇章已经在《文史哲》《孔子研究》《学海》《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国内较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或转载,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该书获得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河洛民间契约与地方社会秩序
作者:王云红(人文学院)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内容简介:
在系统整理河洛民间契约文书的基础上,借助地方文献,运用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并进的研究方式,从河洛契约总体情况、田房契约与田宅交易规范、钱债契约与借贷习俗、婚书与婚姻习俗、继嗣文书与继承习俗、分书与分家习俗、养老契约与养老习惯以及金兰谱与结义习俗等,对河洛地方社会规范和秩序进行个案和微观的研究。由于河洛长期以来为华夏文明的中心,中原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对河洛契约的研究更有其普遍的意义和价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以来,尤其是晚清以降,尽管国家政权更迭动荡,但是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始终处在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河洛“国家在场”的特质,也为我们从长时段出发考察国家与地方的互动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该书获得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河洛文化循迹
作者:邬红梅 王东洋(人文学院)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内容简介:
河洛文化循迹即沿着历史的印记巡访,追踪河洛地区的文化传统,探索文化发展的动态轨迹。漫长的建城史和建都史,给洛阳留下了震铄古今的帝都文化奇观。奇伟的自然景观、浓厚的风土人情;地上的古城古邑、地下的墓葬文物;有形的遗址遗迹、无形的历史文化传承;还有众多的古寺古刹、帝陵古墓、名人故居以及古镇民居,这些历史留存及其相关传说,承载和见证着河洛文化的真实形态。在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长河中,本书选择了六块小石头,实地调研,细细打磨,透过石头小小的洞眼,透视河洛地区的文化思想、民族发展、地名历史、曲艺特色、书院教育以及现代公共文化状况。结合实地调查和文献梳理,考察这些主题文化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动态过程和内在发展轨迹,探讨河洛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力量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该书获得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汉唐间河洛地区社会生活研究
作者:薛瑞泽(人文学院)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内容简介:
本书对汉唐间河洛地区居民社会生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是:其一,研究包括食物品种、饮食器具、宴饮方式、调味品制作以及不同时期饮食变化,分析饮食蕴含的文化意义。其二,通过纺织品的生产与销售以及服饰演变,考察服饰变化所反映的社会进步与河洛地区对外交往的扩大。其三,分析了山地、平原、丘陵等影响居住环境的自然条件,对普通住宅、权贵住宅以及田庄、园林、庄园进行分类研究。对建筑风格与室内布局进行了详细考证。其四,研究了交通工具变化、交通道路修建,交通禁忌与习俗等交通与社会问题。其五,对元日、人日、上元节、中和节、上巳节、社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伏日、腊日等节日习俗演变进行了研究。其六,对蹴鞠、弹棋、角抵、秋千与拔河、百戏、舞蹈、魔术、赌博等游艺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其七,对五帝信仰、五祀民众性等社会信仰进行考察,对城隍信仰以及火祆教、大秦教、摩尼教传播进行了研究。本书丰富了史学研究的内容,使社会史研究更加具体化,既有利于总结汉唐间河洛地区居民社会生活的经验,也可以得出汉唐间河洛地区社会生活代表了北方地区社会生活整体水平的结论。
该书获得洛阳市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胡风东渐与族群互动——魏晋至隋唐时期帐篷
形象的考古学研究
作者:程嘉芬(人文学院)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内容简介:
帐篷,作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分标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而传入中原,并于唐时在黄河流域广泛流传于社会各阶层生活之中。本书力求在全面收集魏晋至隋唐时期墓葬、石窟寺等考古材料以及国内外文博机构收藏品中与帐篷直接或间接相关资料的基础之上,对这一时期帐篷资料的时代特征和地域分布进行探讨。本书通过对考古资料所见帐篷的分类研究,梳理我国中古时期游牧帐篷谱系:圆形帐篷和方形帐篷两大系统,并对其发展源流进行讨论。而关于帐篷资料的间接证据——载帐架骆驼俑发展演变的分析,对理解毡帐(圆形帐篷)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传播及演进也具有积极意义,骆驼俑所负载的木排状帐架形象经历了由写实向抽象演变的过程,反映出北朝至唐时人们对毡帐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逐渐接受到认同的发展过程。中古时期胡风渐盛,对与毡帐相关的商队贸易繁荣、郊游宴飨风尚与婚礼习俗以及墓葬规制等内容的探讨,为再现中古中国社会生活提供了具体而微的视角。